客房預訂
? 預訂

酒店地圖

酒店地圖

新聞中心

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啟用

發布時間:2021-06-28

6月27日,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運。成都成為繼上海、北京之后我國大陸第三個擁有兩個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。

6月27日上午11時許,一架川航3U8001飛機沖上云霄,象征著“十三五”期間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——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啟用,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插上了新翅膀。

  千年詠嘆 飛翔夢想

  四川曾是中國西部交通困頓的縮影,蜀道之難“黃鶴之飛尚不得過,猿猱欲度愁攀援”。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,更寄托著古蜀先民渴望飛翔的夢想。這啟迪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外形設計,它猶如展翅的神鳥,在成都三岔湖畔啟航。

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本期建成“兩縱一橫”三條跑道、71萬平方米的航站樓,能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、貨郵吞吐量130萬噸的需求;遠期規劃將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.2億人次,貨郵吞吐量280萬噸的需求。

  這是中國西部不斷開放的縮影。改革開放40余年來,西部交通建設日新月異,2020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降飛機31萬架次,民航運送旅客4074萬人次,旅客吞吐量名列我國境內(不含港澳臺地區)機場第二。

  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之際,成都依然保持了芝加哥、法蘭克福、布魯塞爾、東京等10條國際全貨機定期航線“不停航”,航線網絡覆蓋北美、歐洲、大洋洲、非洲、亞洲等主要樞紐城市。2020年5月,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降架次躍居全球第一,成為當月全球最繁忙的機場。

  面對巨大的需求,四川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積極探索飛機保障技術。總經理帥志勇說:“現在我們能在1個月內為飛機做類似汽車保養的8C檢,航空公司不用再專程飛到國外。未來我們將面向‘一帶一路’國家提供高質量的航空維修保障。”

  “成都作為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城市,航空是直接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主要方式。近年來成都經航空運輸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比超過70%。”天府國際機場所在的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尹朝銀說,“新機場的啟用,將進一步助推成都打造國際樞紐城市。”

  立體交通 全域開放

  不久前,我國西部空域結構進行調整,貫通了滬蓉大通道,形成了東西長約3000公里的單向平行航線空中大通道,串聯起西藏、成渝地區與長三角地區機場群。

 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認為,“以航空港和鐵路港為主體的立體交通體系建設,正是四川乃至西部加快開放發展、服務國家大局的關鍵。”

  “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等級最高的機場之一。”中建八局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項目經理詹進生說,“飛機、高鐵、地鐵、汽車等通行方式匯集于一點。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可不減速從機場下穿,航站樓感受不到振動,這在全球也沒有先例。”

  截至目前,成都的國際(地區)客貨運航線數達131條,其中定期直飛航線達81條;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累計發行8000列,輻射境外城市61個。新機場的啟用將更加緊密地連接中歐班列、長江航道,不斷增強的立體交通網絡將使成都成為“一帶一路”和長江經濟帶強有力的連接點,進一步推動四川全域開放。

  立足雙城 服務雙循環

  據中國民航局統計,2020年成渝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8383萬人次,直追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珠三角九市的9148.1萬人次。目前重慶正積極籌劃新機場,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小時通行半徑內,有望覆蓋4座國際機場。

  “機場群隨著城市群發展。”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鄒建軍表示,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圏機場群將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服務西部龐大市場,需要通過更為開放的市場環境,大力發展航空指向性經濟,加快推動航空運輸與現代制造業、服務業的融合發展。”

  圍繞新機場帶來的新機遇,成都未來科技城加快引進航空航天、電子信息、高端制造、科技服務等產業,簽約注冊項目12個,總投資超1000億元。

  在成都東部新區,中國民航首個投資超百億的科技創新項目——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如火如荼。

  “未來這里將形成中國民航基礎科研、裝備制造、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基地。”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基建處處長羅勇健告訴記者,“華為、360、北航等國內頂尖企業、機構與我們簽訂了合作協議,未來將派研發團隊入駐,有望直接推動形成百億級產業。”

  可容納2.5萬名全日制學生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天府校區也在加緊建設。“天府國際機場、民航飛行學院天府校區、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三者聚集,將有力帶動航空制造、維修、研發和人才培養。”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周翔說。

國家發改委近期公布的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》提出:“重點打造以成都、重慶為中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,發揮通達全球、銜接高效、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樞作用。”

  可以預見的是,隨著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加快推進,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以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為引領,推動實現國內通達、國際開放,支撐服務雙循環發展格局,從內陸腹地不斷走向中國對外開放前沿。